最新文章

2025/05/22 聖多瑪斯生平與著作介紹

聖多瑪斯生平與著作介紹
前言
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的新士林哲學復興,充分說明了永恆哲學與神學歷久不衰的價值。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無疑是聖多瑪斯。本文旨在介紹這位聖人——一位哲學家與神學家。由於他的著作極為豐富,本文僅能簡要描述其主要生平[1]與著作。
 
童年 (1225-1231)
聖多瑪斯生於1224年冬季或1225年春季,出生地為羅卡塞卡(Roccasecca),鄰近卡西諾山(Montecassino)。父親蘭多福‧德‧亞奎那(Landolfo de Aquino)來自倫巴底族(Lombard)血統,母親提奧多拉‧德‧基耶蒂(Teodora de Chieti)則為諾曼族(Norman)後裔。家中共有五位姊妹與三位兄長,聖多瑪斯排行第九,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聖多瑪斯五歲時,因政局動盪,與母親遷居至家族位於羅卡塞卡的城堡中,並在那裡度過了童年時光。
 
少年、青年 (1231-1245)
1231年至1245年間,聖多瑪斯被父母送往卡西諾山的本篤會修院(Monte Cassino),希望他將來能晉升為修院院長(Abbas),獲得崇高地位。在修院中,聖多瑪斯過著虔誠信仰的生活,學習文法等基礎知識。
1239年,由於政教衝突,修士們被遣送至拿波里(Naples)本篤會修院,聖多瑪斯也在那裡繼續學業,並就讀於拿波里大學直到畢業。在求學期間,他受到一位教授自然哲學的道明會會士——彼得魯斯·海柏尼亞(Petrus Hibernia)的啟發,首次接觸到亞里士多德與其他希臘哲學家的思想,同時也學習了「四科」(quadrivium)之知識[2]
1243年,聖多瑪斯決定加入道明會(Ordo Praedicatorum);1244年,他發下三願,正式成為道明會士。然而,其母提奧多拉(Teodora)極力反對他入會。在得知聖多瑪斯的決定後,便急忙前往拿波里(Naples),但途中獲悉他已前往博洛尼亞(Bologna),準備啟程前往卡西亞(Cascia)。於是她緊急通知尚在特爾尼(Terni)隸屬費德里克(Federick)軍中的長子雷納多(Rinaldo),請求他設法將這最小的兒子帶回家中。
聖多瑪斯雖然被軟禁於家中,但仍持續研讀道明會的初學課程。有些傳記中誤傳其家人在軟禁期間試圖安排他結婚等荒謬情節;但最終,他的母親終於接受並同意他加入修會。
 
修會進修 (1245-1252)
1245年至1252年間,聖多瑪斯首先前往巴黎繼續學業。在巴黎大學期間,他結識了道明會中極為著名的大師級教授——亞伯大博(Albertus Magnus, 1193–1280)。亞伯大博的教學重點在於以教父聖奧思定(St. Augustine)的思想來補充亞里士多德的不足,並致力於調和哲學、神學與醫學三者的關係。
在學術研究方面,他引介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Logika)、《物理學》(Physika)、《形上學》(Metaphysika)、《心理學》(Psychologie,即靈魂學)、《倫理學》(Ethika)與《政治學》(Politika)等經典著作進入士林哲學(Philosophia Scholastica)體系之中。同時,他也融合了新柏拉圖主義、阿拉伯哲學與猶太哲學三種思想傳統,為日後聖多瑪斯建構集大成的哲學與神學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1248年至1252年間,聖多瑪斯擔任亞伯大博(Albertus Magnus)的學生與助教,並於科隆(Cologne)晉升為司鐸,當時年紀尚輕,能獲此職位,實屬難得(Etate adhuc juvenis)。
1252年,他自科隆返抵巴黎,於巴黎大學任教。起初依照慣例講授《聖經學》,隨後講解彼得‧隆巴(Peter Lombard)的《四書注釋》(Sentences)。1256年,聖多瑪斯正式成為巴黎大學神學教授。1259年返回義大利後,他先後在阿納尼(Anagni)、奧維耶托(Orvieto)、羅馬及維泰博(Viterbo)等地的教皇宮廷中,擔任神學與教義顧問,並撰寫了《Officium》及《讚美聖體頌》(Pange Lingua)中的聖體降福經《皇皇聖體》(Tantum Ergo)等樂章。
1268年再次回到巴黎講學,之後前往拿波里(Naples),創辦道明會的神學院。
 
聖多瑪斯的作品
聖多瑪斯自開始教書以來,直到過世前數月,從未間斷過著述、辯論與講道。多瑪斯完成了約八百萬字的傑出著作也改變了神學與哲學之後的形態他的作品內容豐富且思想深邃,堪稱神哲學的寶庫。代表性著作包括:
《對〈約伯記〉的逐字註釋》(Expositio in Job ad litteram)、
《對〈聖若望福音〉的註釋》(Expositio in Evangelium S. Joannis)、
《論真理》(De Veritate)、
《辯論問題集》(Quaestiones Disputatae)、
《反異教大全》(Summa Contra Gentiles)、
《論末世危機》(De Periculis Novissimorum Temporum)、
《論靈性生活的完美》(De Perfectione Vitae Spiritualis)、
《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
《論天體》(De Coelo)、
《理解以致信仰》(Intellige ut Credas)等。
聖多瑪斯的哲學與神學並非彼此分離。他證明基督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的。在其著作《駁異集成》(Summa Contra Gentiles)中,有一段著名的話語,充分體現了他的思想核心[3]
上智的任務是治理。大哲認為命名指實,應依大眾用語。依照大眾用語,「智人」二字,指示「善於治理的人」。對於智人,大眾有這樣的觀念。故此,大哲也有同樣的名論:「智慧的任務是治理。」治理事物,追求目的,大小法則,應以目的為依歸…每物的最後目的,定於自己的第一原因。第一原因,創造萬物,推動萬物。按下面的證明,第一原因,是靈智。萬物的最後目的,是靈智的美善,此乃真理。智慧的首要任務,在於研究真理。故此,天主上智,採取人的肉體降來人世,是為顯揚真理,自證說:「我降生的理由,和入世的目的,是證明真理。」(若:27,37) ,也有一個定論,指明第一哲學,是真理的科學。它研究的真理,不是別的,卻只是一切真理的原始,屬於萬物生存的第一本原。生存之原的真理,是一切真理之原。在成立的原因和情況上,事物的真理,和事物的生存,比例相同。
 
「智人」被理解為「善於治理的人」。因此,大眾與哲人都認為:智慧的任務即是治理萬物。治理萬物,就是引導事物朝向其最終目的,而一切法則皆應以目的為準則。每一事物的最終目的,源於其第一原因;此第一原因即是靈智的天主,祂創造並推動萬物。萬物的終向是天主的美善與真理,因此,智慧的首要職責就是追求真理。這也是天主降生成人的原因——為了彰顯真理。
 
今天學習聖多瑪斯的重要性
若望保祿二世說[4]
在傳福音的道路上,基督信仰首先遇到了希臘哲學,這一事實並不排除其他的接觸。今天,福音漸漸地與其他文化接觸,這些文化過去是處於基督信仰的影響之外,遂興起了文化交融的新任務。
 
文化福音化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使人的思想符合天主的思想。這意味著,我們應當懷有天主的思想,我們應當擁有教會的思想。
在當代世界中,各種思想體系與意識形態層出不窮、彼此交錯,這種正確的知識對我們的福傳工作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這些思想體系和意識形態扭曲並混淆了對人、自由以及天主的理解與觀念。
教宗良十三世曾指出[5]無論是誰,只要對當今激烈的鬥爭有所關注,並試圖尋找干擾公共與私人生活的根源,就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如今擾亂並威脅我們的災難,其一個有效的原因,在於對於神聖與人間事務的錯誤見解。這些錯誤起源於哲學的學派,如今已悄悄滲透至國家的各個層面,並獲得民眾普遍的認同。
梵蒂岡第二屆理事會在一些文件中特別提到了聖多瑪斯,鼓勵信徒們堅定地遵守他的學說和原則。因此[6]
在那些依附於她(教會)的學校中,她打算根據其章程,按照自己的原則、方法和科學探究的自由,對各個學科進行研究,以便在這些領域獲得更深的理解,並且隨著新的和當前的問題被提出,並根據教會的醫生,特別是聖托馬斯-阿奎那的例子進行仔細調查,可以更深入地實現信仰與科學的和諧。
尊敬聖多瑪斯,不僅是對他明顯的尊敬,也是對教會教學權威的認可。因為人們發現,在異端教派的領袖中不乏一些人公開宣稱,只要拿走多瑪斯那的教義,他們就能輕易地與所有的天主教教師作戰,獲得勝利,並廢除教會,這是不可能的。
 
結語
聖多瑪斯雖專心於學術研究,卻仍經常講道不輟。從各方面來看,他堪稱模範的司鐸與會士;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晚期,更享有奧秘的神視經驗。我們看到,聖多瑪斯無論作為會士或教育者,皆以自身所蒙受的天賦與恩寵,完全奉獻於尋求真理、默觀真理,並將所體悟者悉心整理,奉獻給全人類。
在其著作《神學大全》中能看到其思想的系統和目標[7]
正如其它學問之論證,並不是為了證明白己的原理,而是根據原理來推論,以證明這些學問中的其他事物;同樣,此一聖道之論證,也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原理,即信德的條文,而是由原理出發,來顯示另一些事物;比如宗徒第在《格林多前書》第十五章第12 節裡,用基督的復活作為論證題的出發點,來證明眾人所共有的復活。
聖多瑪斯依照天主的旨意,忠實履行「神聖教理」(Doctrina Sacra)的職責。在基督的教會內,他受託完成聖師的使命,致力以最詳盡且明確的方式,揭示基督作為「道路、真理與生命」之奧蹟的各個層面;同時,他也肩負起駁斥一切對此奧蹟所犯錯謬的責任。
據傳,有一次他在舉行彌撒聖祭時經歷了神秘的體驗;此後,他便停止撰寫《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的第三部,並對他的秘書說他的寫作已到此為止。其理由是「我所寫的,與我所見的、以及天主啟示給我的相比,實在如糟粕而已。」[8]
聖多瑪斯逝世後,被尊為「天使博士」(Doctor Angelicus)。經過漫長且嚴謹的調查,教宗若望二十二世於1323年7月18日在亞維儂(Avignon)將其列為聖人。此後,教宗庇護五世於1567年宣布聖多瑪斯為「教會聖師」;1880年,教宗良十三世更尊其為「學校主保」。
聖多瑪斯的著作背後世稱為「永恆的哲學與神學」,他的哲學特別強調存在,也就是存在的現實,而人類分享存有者的存有才能存在。他的明知是從真理之源而來的,1323年紀錄他的生活與作品的Guillermo Tocco那麼的描述他留下的功勞[9]
 哪些勤奮的人他沒有教導,哪些頑固的人他沒有責備,哪些任性的人他沒有指導?因為他以最恰當的方式教導神聖的事物,以便處理人類的事物,從而有利於人類的救贖。但沒有必要透過敘事來描述同一位真理導師能夠像用一把鋒利的鐮刀一樣從他的著作中根除的錯誤。因此,他用弓箭和劍的教義戰勝了外邦人的錯誤和愚蠢,這種教義在現代類似的衝突中是前所未有的,正如他的書《駁異集成》更清楚地表明的那樣。
 
聖多瑪斯對人的理性充滿高度信心, 同時也知道理性的能力有限所以必須靠天主的恩寵才能達到目的地:永恆的幸福。
 
參考資料
  1. 何布登, 《多瑪斯思想簡介》, 台北: 天主教方濟會佳播, 1964。
  2. John XXII, Allocution in the Consistory, July 14, 1323.
  3. Paul VI, Gravissimun Educationis, vatican.va/archive/documents, 1965.
  4. Innocent VI, Sermon of St. Thomas, inquisition.ca/en/serm/docteur-church.
  5. Leo XIII, Aeterni Patris, https://www.vatican.va/content/leo-xiii/en/encyclicals/documents/hf_l-xiii_enc_04081879_aeterni-patris.html, 1879.
  6. D. Prummer, Fontes Vitae S. Thomae Aquinatis: Ystoria Sancti Thome de Aquino de Guillermo Tocco 1323, Tolosae: Apud Ed.Privat, 1911.
  7. 若望保祿二世,《信仰與理性》, https://www.vatican.va/content/dam/john-paul-ii/pdf/encyclicals/documents/hf_jp-ii_enc_14091998_fides-et-ratio_zh_tw.pdf,1998。
  1. 聖多瑪斯, 《駁異集成》, 呂穆迪譯,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8。
  2. 聖多瑪斯, 《聖學大全》, 台南: 中華道明會/碧岳學社, 1998。
 
[1] 何布登, 《多瑪斯思想簡介》, 台北: 天主教方濟會佳播, 1964年。
[2] 「四科」(Quadrivium: Arithmetic算術、Geometry幾何、Astronomy天文、Music音樂。
[3] 聖多瑪斯,《駁異集成》, 呂穆迪譯,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8, 1章, 1頁。
[4] 若望保祿二世,《信仰與理性》,72頁。
[5] Leo XIII, Aeterni Patris, 2.
[6] Paul VI, Declaration on Christian Education: Gravissimun Educationis, n.10, AAS 58, 1965, p.737.
[7] 聖多瑪斯 ,《聖學大全》, Q.I,art.8。
[8] D. Prummer, Fontes Vitae S. Thomae Aquinatis: Ystoria Sancti Thome de Aquino de Guillermo Tocco 1323, Tolosae: Apud Ed.Privat, 1911, cap.33: Non possum quia omnia quae scripsi videntur mihi paleae respectu eorum quae vidi et revelata sunt mihi.
[9]D. Prummer, Fontes Vitae S. Thomae Aquinatis: Ystoria Sancti Thome de Aquino de Guillermo Tocco 1323,cap.18: Quos enim studiosos non docuit, quos protervos non corripuit, quos devios non direxit? Sic enim divina docuit ut humana decentissime quantum fuit expediens ad salutem hominum pertractaret. Supervacuum est autem recensendo errores describere quos idem veritatis doctor scripturarum suarum tanquam falce acutissima valuit extirpare. Sic contra gentilium errorem et stultitiam in archu et gladio doctrine sue prevaluit, quod in simiU conflictu sibi hactenus modernis temporibus similis nuUus fuit, sicut liber ejusdem qui summa contra gentiles pretitulatur, evidentius manifestat.